不管在何时,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不可磨灭。如果可以选择,你有认真地想过地球以外的星球吗?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类也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远大计划。
美国宇航局同样也有着移民宇宙的梦想,但也非常不幸,他们的计划易于陷入困窘。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许多民众就会质疑探索宇宙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这种反对声让美国宇航局在40年前隐瞒了这些图片——据英国媒体《每日邮报》报道称,美国宇航局这次公布了一组未来太空城照片,形象描述了太空移民地的各种概念,甚至还预言到2100年,地球周围可能真的会环绕漂浮着一大圈人类新城市……
斯坦福圆环
Toroidal Colony
相对而言,斯坦福圆环是科学家们提出的所有太空移民地概念中最可行的。这个长达一英里的圆环中可生活一万人。按照设计,这个圆环的内环中将在顶部安装镜子,以此将阳光反射到外层的居民区。通过不断的旋转,斯坦福圆环也能够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提供人造重力。但是由于美国国会削减预算,斯坦福圆环最终无法变成现实。
伯纳尔球体
Bernal Sphere
伯纳尔球体是美国宇航局在1975年提出的第二个太空移民地计划。它的设计理念类似于斯坦福圆环,但是它是圆柱形而非环形。它也采用了一系列可调节的镜子为居民提供阳光。1977年乐观派人士就预测,到20世纪90年代它或许就能完成,到时候预计每两年就能制造一个新的伯纳尔球体。毋庸置疑的是,项目资金的短缺导致这一太空梦想最终流产。
奥尼尔圆柱
Cylindrical Colony
普林斯顿物理学家杰拉德·奥尼尔也是美国宇航局太空移民地项目背景下的梦想家,他提出了一种奥尼尔圆柱设计。这种32公里宽的圆柱形构造将在地球轨道中容纳一百万人。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们将它称为三号岛,意思就是说它将成为21世纪的第三代太空移民地。在美国宇航局的预想中,人们将世世代代居住在移民地中,而且甚至能够选择他们所喜爱的气候。
这些华丽富有复古未来主义风格的插画是由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埃姆斯研究中心公布的,都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杰拉德·奥尼尔在埃姆斯研究中心主持了一项为期十周的研究工作,与工程师、社会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还有建筑师们一起,探讨“未来太空城”应该采用哪种结构。最终插画师瑞克·盖迪斯和唐·戴维斯给美国宇航局画了三个关于“未来太空城”大致的概念。
模仿地球 产生人造重力
据悉,这些插画希望展示给民众未来可能的太空移民地是什么样子,而这三种“太空城”概念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圆形的设计。因为圆形通过旋转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离心力,从而给生活在太空城的人类提供人造重力,还可以排列太阳能电池来给太空城的旋转提供电力。
埃姆斯研究中心的艾尔·戈洛巴斯博士说,人类可能很快就会开始建设太空移民地,它将是一个像城镇或城市一样的很大的空间结构,甚至可以容纳百万人居住。不管是哪种结构,太空城都可以旋转,就像他们在地球上一样自转。
戈洛巴斯博士说,“太空城”内部都是漂亮的风景,并且能够提供现代家庭舒适的生活,“这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抚养孩子的地方,你和朋友和家人一起庆祝节日的地方,甚至可以在假期去地球度假。”
定居太空 想法过于乐观
当然现在来看,1975年提出的这个想法过于乐观了,但是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太空城”的设计提出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类正在热火朝天地探索太空技术。在此之前,比如1961到1972年的“阿波罗计划”,以及美国第一个空间站“太空实验室”的发射(1973年)。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我们可能会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建设小旅馆,人们可以定期搬到那里去住。”然而戈洛巴斯博士也承认,现在建立太空移民地并不是个好主意,因为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在人类定居太空真正可行之前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虽然科学家们还在争论“太空城”的建设时间,但是戈洛巴斯博士很自信地认为这是迟早的事。“如果人类想要做这件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成功,我们有科技,有资金,毫无疑问可以做到。”
有此一说
登陆火星后 人类只能存活68天?
除了建造太空移民地之外,登陆其他可以定居的星球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此前,荷兰一个名叫“火星一号”(Mars One)的计划,就吸引了超过一百多个国家、八万人报名——顾名思义,这个计划就是要把人送上火星,在火星上建立移民地。日前,这个计划公布了筛选过后最终的一百名候选人,男女各半。他们声称将在2025年开始将人类送上火星。
不过,这趟火星之旅是个单程票,也就是有去无回。根据专家的说法,第一批被送上火星的人,可能在68天后就会死亡。而原因就在于“太空窒息”——因为种植植物会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火星住民会需要将氧气排出居住舱,才能维持里头的大气压力。
然而,目前还没有能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开来单独排放出去的技术。在无法区分的情况下,火星移民地将很快耗尽能够维持大气压力的氮气,没有了大气压力,火星住民们便没有办法呼吸。而在只有高浓度的氧气的情况下,也非常容易引起大火。此外,因为农业种植,居住舱的湿度将可能一直维持在100%。
在目前技术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人类一直想要走出地球的怀抱,这到底是不是一场人类突破地球的大跃进之旅?